人工智能商业化研究报告
报告摘要
宏观环境、政策、数据和技术是人工智能商业化的四大驱动力
• 商业化是相对于实验室产品而言。人工智能商业化,即: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解决 实际的问题,并通过市场进行规模化变现的行为。
• 目前,七类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进入商业化阶段,商业化路径大致可分为两种。一种是人 工智能技术公司主动去探索并推动产品和技术在实际场景中的落地;另一种是实体产业 积极的思考人工智能是否可应用于相关的业务场景来协助降本增效。
• 宏观环境变化、政策、数据和技术是人工智能进入商业化探索阶段的四大驱动力。
• 资本趋于理性,人工智能早期项目融资难度增加,B轮及以后独角兽融资热度不减。
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链快速完善,大致可分为基础层、技术层和应用层
•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链快速完善,各环节合作模式逐渐成型,并呈现出精细化发展的趋势 。根据产品和业务侧重的不同,人工智能产业链可大致分为基础层、技术层和应用层。
• 基础层资本注入稳定,各环节技术、产品和商业模式上均有不同程度的突破。• 技术层早期大量研发投入带来的技术优势,转化为商业化的先发优势,进而带来市场机 会和规模优势。
• 应用层深入到各行各业,行业呈现“一专多能”的趋势,即:专注于某一领域的技术公 司,同时也关注更多的行业和场景机会。
人工智能与实体产业深度结合的商业化时代已经到来,未来潜力巨大
• 各类人工智能技术都已进入在实体产业应用场景中落地的阶段,受政策和市场环境驱动 ,人工智能商业化的进程加快,未来,将在带动行业创造新的增长点上发挥巨大潜力。
• 随着开源算法、开放平台的应用,人工智能的使用门槛在逐渐降低,这将使得更多的企 业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为场景和行业赋能。
• 在探索技术边界的过程中,人工智能所能解决的问题更加精细化,对应的产品和服务也 更加专业化。
• 整合上下游产业,健全商业生态,是人工智能企业构筑更高壁垒的一种重要方式。
行业综述
商业化将人工智能热度推上了历 史新高
• 商业化是相对于实验室概念产品而言,人工智能商业 化即企业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解决实际的问题, 并通过市场进行规模化变现的商业行为。• 人工智能的概念诞生于1956年世界达特茅斯会议上, 距今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史,但人工智能真正走 出实验室,走进人类生活却是近几年才有的事。
• 据WIPOP 2019年人工智能趋势报告显示,50%的AI 专利在过去5年内发表,这意味着从2014年-2018年 这五年内,AI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。
• 人工智能基础技术渐趋成熟至达到商用条件,从而能 够在更广泛的场景下发挥价值,是其商业化的前提。加之近年来,互联网产业进入洗牌期,资本市场对人 工智能的投资也表现得更加理性。技术成熟且具有较 强商业落地能力的项目持续受到资本的关注,这在一 定程度上推动了行业从早期普遍强调技术优势过渡到 更加重视产品、解决方案等商业化能力的发展阶段。
• 整体来说,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商业化速度非常快,计 算机视觉、生物识别等相对成熟度更高、商业化更早 的技术,已经在公共安全、金融、零售、广告营销等 领域有了较好的应用;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也在智能客 服、智能语音交互等场景下服务于各行各业;机器学 习应用范围则更广,比较典型的应用如智适应教育、 智能推荐等已逐渐走入人类生活。可以说,商业化将 是近几年维持人工智能热度的主要力量。
什么是人工智能?
• 人工智能的概念还相对模糊,尤其是近年来,技术及 其应用边界不断拓展的阶段,各方对人工智能的认知 存在较大偏差,行业内尚无统一的定义。
• 目前流行的说法大多从“仿人”的角度来看,将利用 机器(含计算机程序)模拟人类感知、学习、认知、 推理、决策、交互等过程的技术称为人工智能。
• 其中,按照机器是否可以产生自我认知和适用范围, 又将人工智能分为弱人工智能(专用人工智能)和强 人工智能(通用人工智能)。
• 弱人工智能:机器没有自我意识,不具备真正的推理 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,通常只适用于特定条件下某 一类问题的解决,如:人脸识别、语音识别、语义理 解等,故弱人工智能也被称为专用人工智能。现阶段 ,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弱人工智能 领域。
• 强人工智能:机器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,能够通过学 习拓展功能,即当机器意识到自身不具备某种功能时 ,可自行学习至获得相关技能。故强人工智能可以独 立面对各种复杂情况,具有一定的通用性,又称通用 人工智能。
• 强人工智能(通用人工智能)的研究进展缓慢,技术 上存在巨大的挑战,同时在应用风险和社会伦理等方 面也颇具争议,业界普遍认为,强人工智能在短期内 还难以获得较大突破。
七类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已进入商 业化阶段,“AI+”成主流
• 由于人工智能概念尚未统一,其核心技术的边界与分 类也不一而同。在本篇报告中,我们参考中国电子技 术标准化研究院《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(2018)》 中的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框架,选取计算机视觉、自然 语言处理、生物识别、机器学习、人机交互、知识图 谱、虚拟现实/增强现实/混合现实(VR/AR/MR)等 七类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来研究其商业化情况。
• 人工智能商业化的发展逻辑可分为两条路 径,一个是“AI+”,另一个是“+AI”。”AI+“以技术为核心驱动,以探索多样化 的场景应用为目标,由科技公司发起,重 新设计产品、方案或商业模式。“AI+”倾 向于思考技术能做什么,它可能是当前已 有的事物,也可能是当前尚未存在的。故 “AI+”的逻辑更容易产生“新发明”,从 而对行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。
• ”+AI“则由传统行业或当前已经较为成熟 的产业主动地引进人工智能技术,来优化 自身业务,提升效率和用户体验,降低风 险和成本。“+AI”则更多地思考技术能不 能做,主要用于对当下固有流程的改造和 优化,是正常的技术迭代和升级。
• 在本篇报告中,我们着重关注“AI+”路径,即人工智能技术公司如何顺应市场 需求,将多元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各个场景。
人工智能商业化的四大驱动力
• 人工智能起起落落,行业普遍认为,这一轮人工智能 浪潮主要受场景需求驱动,同时也受算法、算力和数 据等基础条件的驱动。
• 近两年,商业化的热度只增不减,落地成为人工智能 行业的主旋律。我们总结,近几年的人工智能商业化 主要有四大驱动力,分别为:宏观环境驱动、政策驱 动、技术驱动和数据驱动。
• 其中,在宏观环境方面,我们从资本环境、竞争环境 和社会经济环境三个角度来看。
• 1)资本环境: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,资本逐渐趋于理 性,行业普遍关注技术应用能力。这使得找到落地场 景的人工智能企业,具有更强的自我造血能力,更易 获得资本,也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。
• 2)竞争环境:随着越来越多的巨头和创业公司涌入, 人工智能行业竞争加剧。与一般消耗性型产品不同, 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更容易形成稳定、长期的合作关 系。率先取得市场信任并获得客户的企业先发优势更 为明显,出于对抢占市场的考虑,企业也争相跨出了 商业化的步伐。
• 3)社会经济环境: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,经济增速放 缓,企业经营成本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。利用新技术解放人类劳动力,实现降本增效成为企业 的一大诉求,这也为人工智能的商业化带来新的机遇 ,成为推动其落地的一个因素。
人工智能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 位置,各国从战略层面整体布局
• 各大经济体聚焦人工智能在全球经济增长和转型的过 程中的推动作用,并相继出台指导文件,从国家战略 层面引导和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。
• 其中,中国和美国尤其强调掌握人工智能核心技术, 在世界人工智能领域占据领导地位;欧盟和日本则更 加注重审视自身优势和劣势,应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。